那些拥有优越技术或生产组织形式的人获得超额利润(相对剩余价值),因为他们以较低的个人生产成本进行生产并以社会平均价格出售。相反,那些技术或组织形式较差的人获得较低的利润或亏损,要么被迫停业,要么被迫采用新方法。有优势的生产者有动力采用更好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竞争越激烈,跳跃式创新就越有可能出现,因为一家公司领先,其他公司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反映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组合和组织形式。在增值点塑造劳动过程的力量不断推动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个商品的价值下降。如果工资商品变得更便宜,那么劳动力的价值(假设固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会下降,为资本留下更多的剩余价值。所有资本家都有望从工资商品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有时与劳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一切都取决于生产力增长的力度以及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收益如何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一小部分相对剩余价值被返还给劳动,以便他们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大部分则归资本所有。这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状态(工会经常在合同中协商生产力分享条款)。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动力支撑着生产技术和组织变革的不断压力。
对于资本家来说,机器似乎就是它们真正的本质:额外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由此推断,机器是价 员工数据 值的来源。马克思认为这不可能。机器是死资本或不变资本,因此它们本身无法生产任何东西。机器价值的一部分会转化为商品价值,但它是以不变资本(即不会因使用而改变其价值的资本)的形式转化为商品价值的。活劳动(而不是过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机器只是帮助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使得总价值保持不变,而单个商品的价值则下降。结果是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