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出版质量保证的偏见

Exclusive, high-quality data for premium business insights.
Post Reply
Bappy11
Posts: 348
Joined: Sun Dec 22, 2024 6:06 am

获取出版质量保证的偏见

Post by Bappy11 »

开放身份——参与者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名字
公开报告——评论与作品一起发表
开放参与——专业社区可以参与审查
开放预审稿件——论文的第一个版本在审查之前提供,例如通过预印本服务器
开放互动——参与者(包括作者和审稿人以及审稿人之间)可以交换想法
开放最终版本评论——可以对发布的最终版本进行评论[26]
开放平台——审查独立供应商提供的服务
[ 15 ]罗斯-赫劳尔的结论是,开放式同行评审是一个总称。这意味着开放同行评审所必需的独特特征组合不存在;一些功能本身似乎就足够了。已确定的七种特征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组合,Ross-Hellauer从所研究的文献中提炼出22 种相关的属性组合(独特组合)。 [27]根据 Ross-Hellauer 的说法,开放身份和开放报告(单独或组合)特别频繁地用作开放同行评审的特征(占所考察所有学科定义的 95% 以上) 。 [28] 开放参与是第二种最常见的跨学科特征,“或许应该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特质”。[29]下面,我将参考 Ross-Hellauer 指定的特征,并从开放格式的一般用途的意义上谈论开放式同行评审。

2.2 同行评审和开放解决方案格式中的问题
[ 16 ]当前审查实践(尤其是在人文学科领域)的核心问题恰恰包括那些难以消除的因素,因为它们被视为审查过程本身的功能部分,但矛盾的是,它们也被认为是审查过程的优势之一。这包括内部流程的关闭,特别是报告、决策流程和(不对称)[30]匿名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实现最客观和独立的判断,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B. 关于隐性和显性的偏见、主观评估或不透明、冗长的程序。[31]

[ 17 ]Ross-Hellauer [32]将有关封闭式审查实践问题的文献分为六类。前三类涉及审稿人的问题行为:不可靠和不一致、缺乏责任感和过程中被操纵的风险、不同形式的偏见(社会/出版偏见)。其余类别更多地与流程中的问题有关:不必要的漫长等待时间和提交周期中的“循环”,因为文本在不同的出版物中重复经历相同的过程;学术奖励制度缺乏适当的激励,研究人员很少能够优先考虑费力、费时的评审工作;浪费内部科学交流,这种交流非常有益且有价值,尤其是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 Ross-Hellauer 将这些问题与相关类型的开放程序进行了比较,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案,[33]尤其是开放身份、开放报告和开放参与。他的研究清楚地显示了开放审查程序的优势。

[ 18 ]Ross-Hellauer 通过实证研究来衡量开放个别程序的有效性,其中包括通过审查发现错误的率以及在开放条件下审查的意愿信息。然而,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他标准——论证的严谨性、思想发展的原创性、解释的力度或对反对意见的彻底讨论——更为重要,一方面,这些标准无法像在 STEM 领域那样通过经验进行衡量和验证[34]。另一方面,它是关于规范性的考虑,即一种实践应该如何或应该如何改变。需要从人文角度对审查实践的功能和要求进行具体的区分。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所谓的“把关”,目的是只选择最好的作品出版。同样重要的是,同行评审可以通过对论证的说服力和一致性提供具体的反馈、提供不同的观点、推荐文献或指出需要解释的段落来真正改进工作。

[ 19 ]正是这第二个功能显示了数字技术在定性方面扩展以前“模拟”和封闭的同行评审实践作为一种协作、开放的方法的潜力。一方面,通过开发和提供审查平台或其他开源软件[35],允许广泛参与审查过程。这样就可以同时发布与文本本身相关的评论,也可以进行出版后的评论,而这些评论不再具有把关功能。另一方面,匿名、隐藏和不署名的评论工作的变化将使其与同行评议文本本身一样成为科学辩论的一部分。这将使科学家能够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改进文本(评论和作品本身)。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3. 实验室质量
3.1数字化实验室及开放方式
[ 20 ]数字同行评审门户在多个方面发挥着实验室的作用,对以前的实践及其结果进行质量改进。我的目的并不是争论一个特定的平台或单一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我同意 Ross-Hellauer [36]和 Fitzpatrick / Santo [37]的判断,即不存在单一的通行证模型,能够最佳地满足所有格式和实际要求。[38]为了改进评审过程的结果,即人文学科中被评审的作品,我将讨论开放参与的特征,罗斯·赫劳尔将其描述为人文和社会科学定义的核心特征。它暗示了开放预审稿件 和开放报告的附加特征,[39]但似乎与审稿人的匿名化兼容。开放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实验室条件,特别是考虑到我的论点的非经验性质?

[ 21 ]实验室的一种解释是尝试各种数字技术选项,例如例如,数字出版工作组的工作论文[40]可以通过 Hypothes.is 进行评论,这是针对《 知识的制造》[41]一书的开放出版后评论格式,本文也属于这一类。作为实验室的理解还包括通过使用和组合计算机辅助技术(版本控制、超文本、可搜索性、透明度、非常大的社区的同时访问/编辑/交互、可验证性,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对源的自由访问)而产生的新见解。

[ 22 ]另一种解释与人文学科的科学工作传统有关,其本质上涉及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在 STEM 领域,通常首先取得成果并通过发表来确保其有效性,即将其与自己的姓名和机构绑定;一项发现会为第一个研究小组带来最大的声望以及专利和资金等进一步开发的机会。人文学科出版并不存在这种对出版速度的担忧,因为几位科学家就同一主题进行研究竞争(预期获得相同结果)的情况非常少见。

[ 23 ]从另一个方面看,时间对于提高人文文本的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可以比喻为“成熟”。人文学科文本旨在对复杂、共时和历时的论述做出相关贡献,这些论述涉及问题的创新和创造性观点以及新论点、一致的叙述和解释的发展。[42]这些想法、论点和解释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思考,与他人讨论,并与可能的反对意见进行权衡。它们在话语空间中“发酵”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写下来、修改、讨论、修订、磨练等等。[43]这种成熟过程很少密封在某个个体“身上”进行[44] ——这既不是对意识的充分理解,也不是对思想史的充分理解。与他人(研究领域中主要为同事)的交流,在座谈会、读书会或研讨会上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展示,向尽可能多的有帮助的同行提供草稿的反馈,这些都是文本发展阶段的特征。[45]在目前的出版过程中,文本往往要到很晚才出版,而且出版形式通常与初稿有较大修改。[46]

[ 24 ]开放式同行评审代表了这些实践的技术和方法的延续和延伸,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作者身份的概念[47]并利用互动的可能性进行协作知识生产。一个组成开放的广泛社区的参与还有另一个优势。这一优势在于审查过程参与者的观点多种多样。这些观点很可能超出了一个人自己的思想集体[48]或已知的替代方案的范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条评论都必须令人振奋、有意义。但正是这些来自以前未考虑或未提出的观点的问题、批评和评论,能够——本着偶然发现的精神——有助于发现新的联系、从其他方向思考,或至少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49]

[ 25 ]数字平台提供了在多个人之间就精确可识别的文本段落发起异步、广泛、详细和可追踪的交流的可能性;几乎任意数量的利益相关方之间。此外,在一个地方对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来源整合、多媒体格式、文本和评论的并置、通过搜索快速定位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用概述,这是印刷版无法实现的。[50]

[ 26 ]数字平台上的开放参与不再局限于共存,而是延续了合作、批判和争议性文本讨论的悠久传统。参与的人员不再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活动形式(从读书小组到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Sandell) 风格的讲座)决定了参与人数的最低或最高限制。这大大减少了时间和地点限制、当天的个人认知和动机状态以及讨论的一次性事件特征等限制因素。有兴趣的各方可以利用审查过程的时间在相关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51]对于作者来说,这意味着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因为他们的文本可以被所有感兴趣的各方同时阅读和评论。[52]商业平台 academia.edu [53]就是一个例子,大量评论者以对话的方式与作者和其他感兴趣的方讨论当前的作品。

3.2 投机性票据
[ 27 ]科学交流各个领域的开放,尤其是开放获取,是在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因素背景下进行的 挪威电报数据 ,包括全球经济和科学政策发展、跨国主要出版商和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正如 Kirschenbaum [55]所描述的数字人文学科一样,“Web 2.0” [54]的交互和反馈功能,以及处理人文学科主题的各种技术的中期和长期影响目前还无法预见。最后,我想对出版过程的未来发展发表一些推测性的评论。通过让审查过程得到广泛参与,它可以改变其功能,更少地关注把关,而更多地关注工作的共同改进和发展。这种转变还影响到一个核心的科学概念,即科学著作(作为一种产品),它以前与特定格式的出版以及相关的隐性和显性先决条件相关。

[ 28 ]这种先决条件的一个例子就是印刷品的实质性。[56]由于不再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声明作品“完成”才能将其作为印刷出版物分发,因此可以实现永久可编辑的格式,例如已经以维基百科、博客、生活书籍或评论形式存在的格式。它们不仅构成了“未完成的”、可更新的、动态的知识源,而且通过版本控制,还代表了类似于思想史的文献。他们还解释了科学的内部运作,并表明哪些因素(论点、交流过程、社会和科学政策影响、科学时尚和范式)影响了讨论。这些联系之所以令人兴奋,不仅是因为它们揭示了科学过程中不可简化的偶然性,这是科学社会学的一个中心主题。

[ 29 ]数字化的众多可能性——特别是版本控制、长期可用性、可查找性——使得我们甚至可以系统地观察那些我们自己参与其创建和运行过程的过程。科学史和社会学方面的著作都是从与研究对象有一定时间距离的地方出现的;[57]他们的目标往往只是回顾性的。我们没有这种“向后”看的距离,我们处于行动之中,并以不同的方向(有意或无意地不希望的方向)影响它。我们对科学政策推动的向开放科学的转变有着各自的兴趣,同时也存在批判的观点。[58]保持整个过程可追溯,并持续提供给后续调查和分析,这种可能性为直接参与事件及其沟通过程的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补充。因此,数字技术使得记录交流和非交流观点[59]及其重叠部分 成为可能。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