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仅仅看到某样东西

Exclusive, high-quality data for premium business insights.
Post Reply
Bappy11
Posts: 348
Joined: Sun Dec 22, 2024 6:06 am

»因为仅仅看到某样东西

Post by Bappy11 »

2.1 工作阶段的分期
分期是文学史的基本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文学分类原则” [16],它出现在对时代概念的思考中。因此,在文学史上,人们常常谈到“时代的分期” [17]。这是指将文学的“整体时期” [18]分解为具有鲜明特征的连续阶段。与体裁等同步结构原则相反,分期代表了一种历时性的方法。[19]关于我们的研究问题,以下我们将分期理解为将整个作品分解为连续的作品阶段,其中一个作品阶段由一组单独的作品组成[20]。

似乎并未受到这场危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品概念的重新复兴的影响,作品概念在歌德研究中被运用——类似于歌德自己的运用——在整部作品的意义维度上。[21]马图斯认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更大的参考单位,可以通过作品阶段和个体作品激活,从而促进对所包含文本的‘理解’。” [22]马图斯认为,歌德的独特之处在于“正是他分散的个体作品和创作方向以一种非凡的方式激发了读者对统一性的渴望。” [23]从 19 世纪初期到当代的诠释方法,歌德研究中对统一性的无数次分期尝试都表达了这种渴望。

尽管在文学研究中普遍使用,“作品阶段”和“创作时期”这两个术语,与作品的概念相比,仍然不够确定。[24]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之间的区别尤为明显。[25]类似于蒂茨曼所描述的文学历史范畴,作品阶段可以被理解为描述歌德整体作品中的“部分时期” [26]的“理论构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作阶段和时期代表了“分期假设的产物”,通过这些假设,整体工作被分解为各个子时期。 “工作阶段”是“从某个子时期现象的个体特性中抽象出来的,它将某些特征/结构设定为“典型”或“特定””。[27]用作第三比较的特征 反映了各自的研究兴趣及其对歌德作品的方法论取向。因此,工作阶段并不代表整体工作中现有的单元,而始终是具有执行力的分化过程的结果,其中首先创建了工作阶段与区别特征的结合。[28] 就歌德研究而言,不仅整部作品被分解成的子时期呈增加趋势,而且调节分解的显著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作品阶段的分类可以基于总体的时代术语(例如狂飙突进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或歌德的传记。[29] 19世纪盛行的“德国古典主义的综合模式” [30] ,以及20世纪初流行的“三部分金字塔模式” [31],将歌德的作品分为“维特阶段(“独特中的普遍感觉”),意大利大师阶段(“特殊形式中的普遍观念”)和晚期作品(“法律高于一切个性的思想”)[32],是这方面的代表。近期,森格尔等人根据时代概念提出了一个四部分模型:青年歌德、歌德的魏玛早期时期(1775-1786 年)、 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时期(1789-1805 年)的歌德和老年歌德。[33]在卡尔·汉瑟出版社(Carl Hanser Verlag)出版慕尼黑版完整版的过程中,人们讨论了特定类型的、用于作品阶段分期的区分特征。[34]哈马赫避开了时间顺序和流派相关的参数,将地形作为工作阶段的显著特征。根据“地点变化”对整个作品进行分类似乎“几乎是必要的”,因为每个“地点都 可以被赋予 特定的超个体的、一般的文化历史特征” [35] 。

除了时代性、传记性、流派性和地形性等方面的因素外,放弃和讽刺也是歌德研究中的显著特征。它们在对象和分析层面之间振荡,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因此在下面将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2.2 歌德在研究之镜中 的放弃
以下部分以示例形式介绍了“放弃”这一分期特征,该特征是从歌德自己的言论和著作中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歌德关于放弃的论述,这可以在《诗歌与真理》第十六卷中找到。然后,我们将重建该特征在歌德研究中的使用情况。

随后,歌德在自传《诗歌与真理》中,将自己与放弃和温和思想的接触,定位在接受巴鲁克·冯·斯宾诺莎的著作《几何方法下的伦理学》 (1677 年)的背景下。正如 Zumbusch 所强调的:“歌德将这次初次相遇解读为对未来将会变得更加清晰的某件事的‘预感’。” [36]在《伦理学》的第三部分,斯宾诺莎不仅阐述了“情感的本质” [37]的起源和原因,还阐述了“心灵能够做什么,即调节情感[…]”。[38] 从这种情绪出发,歌德认为放弃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世俗智慧、哲学、宗教,是的,许多偶然事件,都要求我们放弃。很多属于我们内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向外去发展;我们需要从外界获得的东西来补充我们的存在,但却被夺走了,而很多东西却被强加在我们身上,这些东西既陌生又沉重。[39]

在这里,正如加姆所强调的,歌德将放弃概念化“主要作为对生命条件性的承认。” [40]根据歌德的说法,必须限制个人的奋斗,以实现更高的共同利益。因此,正如 Zumbusch 对歌德的放弃计划所指出的那样,个人必须学会“限制自己当下的需求和激情,而不是在未来遭受无助的损失。” [41] 从 1775 年歌德在魏玛的开始,到他的科学研究,再到《浮士德》第二部分的完成(1832 年),放弃的概念一直存在于歌德的文学作品中。歌德词典列出了总共 23 处关于这一话题的文本引用,除了威廉·迈斯特的晚期作品《旅人岁月或放弃》(1829 年)。[42]出离心又分为三个子词:辞职、克服和弃绝。[43]

那么,放弃这一特征对于歌德整个作品的分期有何贡献,反之亦然?可以说,歌德研究以放弃为主题,是为了使阅读歌德的作品富有成果。现在,该特征对于分期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在歌德研究中用于产生更大的主题统一,从而了解从早期作品到《浮士德》第二部分的各个作品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因此,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整部作品可以理解为一个“实质性的整体”,“其各个部分由一个包罗万象的统一原则连接起来。” [44] 在歌德研究中,放弃的特征有助于统一不同的解读,同时为交流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另一方面,出离心的特性也可作为比较标准或第三比较,使差异显现出来。在原始文本中,放弃从主题主题到以美学方式表达的道德态度 的假定分化程度为将个别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提供了理由。

因此,举行假设放弃计划有两个发展的阶段:»如果人们将放弃为放弃的放弃,那么在音乐上,人们会发现它比在理解成熟的,全面的态度的人中会发现它。« [ 45] 1790:»与Tasso一样,在Werther中,情感价值(心灵,灵魂,感觉)与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相反(在Werther中,它们是资产阶级的行为,在贵族的贵族中)Ang和[...]标志着他的古典阶段的开始。« [47] Henkel 使用的概念《放弃》明确地描述了歌德晚年的风格,并谈到了“放弃的诗歌”。[48] 汉高除了更加注重动作和人物的表现手法外,还采用了具象的美学视角。[49]歌德研究者在这里使用“放弃”这一特征来指出其文本美学结构的具体特征,例如叙事人物的多元性、体裁的变化等等。

因此,放弃被理解为贯穿整个作品的文学特征,它在主题和动机上反映为行动层面上的具体放弃,在表征美学上反映为话语层面上的生命伦理。因此,借助于“放弃”这一特征,歌德研究首先构建了 个体作品与其创作阶段之间的联系,从早期作品一直到《浮士德》的第二部分。 [50]其次, “放弃” 是将个别作品或一组作品与其他作品区分开来并在时间上定位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

2.3 反讽是歌德晚期作品的描述特征
与放弃相对照,反讽或归因的描述特征主要讽刺性地出现在晚期作品的描述背景中。在《色彩理论》 (1810 年)的序言中,歌德对讽刺进行了如下评论:
每一次观察都会变成一次考虑,每一次考虑都会变成一次反思,每一次反思都会变成一种联系,因此可以说,每当我们用心观察世界时,我们都在进行理论化。但是,要以自觉、以自我认知、以自由,甚至用大胆的表达方式,以讽刺的方式去做和承担这项工作,这样的技能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会担心抽象概念会变得无害,才会希望经验的结果变得真正生动和有用。[51]

歌德在批判科学抽象的背景下,认为讽刺具有调解经验与理性、促进知识的功能。更准确地说,讽刺促进了最终概念固着(一般)与具体的个体直觉(特殊)之间的一种不确定状态。因此,歌德的讽刺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途径。歌德在《诗歌与真实》中解释道:“我实际上认同这种讽刺的性格,它超越事物、幸福与不幸、善与恶、死亡与生命,从而拥有了一个真正诗意的世界。” [ 52] 歌德词典将性格定义为“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性格”等。 [53]由此可见,讽刺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与世界相关的定位或处所,同时暗示着一种写作和叙事态度。

在歌德研究中,对于讽刺的含义以及歌德讽刺态度的审美形式都存在着模糊性。霍内夫-贝克 委内瑞拉电报数据 尔解释说,反讽的概念通常被用来“将正在研究的形式纳入一个模糊的总称之下”。 […] 这个术语已经被如此空洞化,以至于给文本贴上“反讽”的标签更有可能造成混淆,而无助于理解。” [54]因此,洪内夫-贝克尔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区分“作为评论的反讽 [...],其与日常语言用法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和“作为参照的反讽,受到浪漫主义观念的影响 [...]” [55]。然而,这种划分在歌德研究中尚未盛行。

歌德的研究利用反讽这一特性来区别于所谓浪漫主义的反讽。[56]这方面的出发点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论文《论歌德的师傅》(1798),他在文中从浪漫主义讽刺的角度 解读了威廉·迈斯特的《学徒生涯》:

“不要被诗人本人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如此轻松幽默所欺骗,他几乎从不无讽刺地提到主人公,似乎从精神的高度微笑着看着他的杰作,仿佛他并不是极其严肃的。” [57]

同样,在其关于讽刺的论文中,克尔凯郭尔也讨论了歌德等人。然而,与施莱格尔不同的是,他证实了歌德的“受控讽刺” [58],并将其与浪漫主义的讽刺进行了对比。基于浪漫主义和歌德式讽刺的比较,特伦茨最终将讽刺描述为流浪时代的“设计法则” 。[59]另一方面,哈斯强调了《学徒生涯》的“讽刺结构” ,同时做出了特定类型的观察:成长小说这种类型“从一开始就以对英雄的某种讽刺处理为特征”。相比之下,“直接讽刺的形式,即h.言语中立即明显的掩饰,极其罕见。[60]
Post Reply